从仲裁败诉到调解获赔6万

编辑:西安法律咨询 来源:互联网 发布:2025-06-30

在劳动争议案件中,劳动关系确认往往是维权的基础,但企业常以“临时用工”“无隶属关系”为由否认劳动关系。本文通过一起典型案例,还原律师如何通过证据梳理、法律论证和调解策略,帮助劳动者在不利仲裁后逆风翻盘,最终促成6万元赔偿的圆满结果。

一、案情简介:企业否认劳动关系,劳动者陷维权困境

2024年3月,化名“张某”的劳动者入职某建筑公司从事工地施工,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。7月,张某在作业中受伤,公司拒绝申报工伤并否认存在劳动关系。张某向当地劳动仲裁委申请确认劳动关系,要求支付双倍工资差额及工伤待遇。仲裁委虽裁决支持劳动关系,但公司不服起诉至法院,主张双方仅为“临时劳务合作”,案件进入诉讼阶段。

二、争议焦点:劳动关系认定成核心

本案核心争议在于:双方是否符合劳动关系构成要件?

企业主张: 

1.工作性质为“临时性、松散性”,仅按成果结算; 

2.未建立考勤、工资支付等管理制度; 

3.未签订劳动合同证明合意缺失。 

劳动者方需证明:

人身隶属性(接受管理、固定工作时间) 

经济从属性(定期领取劳动报酬) 

业务组成性(工作内容属企业主营业务) 

法律难点:无书面合同时,如何通过间接证据形成证据链?

三、办案经过:律师四步破局

1.证据深挖:从碎片信息构建劳动关系图谱

考勤记录:通过张某手机中与班组长每日到岗汇报的微信记录,证明固定工作时间; 

工资流水:虽然公司现金发放,但律师比对转账记录发现,每月15日公司财务人员私人账户向张某转账“劳务费”,金额与约定工资一致; 

工作指令:收集项目群聊中公司管理人员安排具体工作任务、安全培训的通知; 

业务关联:调取工程合同,证明张某参与的工地系公司承包项目。

2.法律攻防:精准反驳企业抗辩

针对企业“临时性用工”主张,律师援引《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》第一条:

张某持续工作4个月,远超“临时性”范畴; 

从事的砌筑工作属公司主营业务; 

微信记录显示需遵守公司安全规范,具备人身隶属性。

3.调解预判:以战促和锁定最优方案

律师预判诉讼风险: 

优势:仲裁阶段已确认劳动关系,法院改判概率较低; 

风险:工伤认定、伤残等级鉴定程序漫长,可能影响赔偿效率。 

据此制定“确认劳动关系+促成一次性赔偿”的双目标策略,在诉讼阶段同步启动调解谈判。

4.谈判博弈:数据化呈现赔偿预期

律师制作《赔偿明细对比表》,列明:

若确认劳动关系:工伤医疗费、停工留薪期工资、伤残补助金等预估9.2万元; 

调解方案:立即支付6万元,免除后续执行风险。 

通过可视化分析,推动企业接受调解。

四、办理结果:15天高效调解实现权益最大化

经法院主持调解,双方达成协议:

公司支付6万元(含工伤待遇、工资差额); 

双方纠纷一次性了结。

对比仲裁阶段:赔偿金额提升40%,履行周期缩短6个月。

五、律师实务经验分享

1.劳动关系认定的3大取证要点

指令痕迹:工作群通知、派工单等证明管理行为; 

报酬规律性:即便通过私人账户发放,固定周期、金额可佐证工资性质; 

业务渗透度:收集工牌、项目文件等证明工作与企业核心业务关联。

2.调解策略的3个关键时机

仲裁裁决后:利用企业起诉期的心理动摇期首次接触; 

证据交换后:通过提交强证据链施加压力; 

开庭前一周:结合诉讼成本推动决策。

3.劳动者维权的2个行动指南

证据意识:日常保存考勤、工作沟通、工资凭证; 

程序衔接:在劳动关系确认后立即启动工伤认定,避免时效风险。

结语:专业代理是破局关键

本案从表面看是6万元的赔偿之争,实质是证据组织能力与法律运用水平的较量。企业初期利用仲裁程序拖延时间,正是律师通过系统性取证、法律论证和谈判技术,将“被动应诉”转化为“主动破局”。劳动者维权并非“弱势必然有理”,唯有专业赋能,方能打破信息不对称,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。

温馨提示:劳动关系争议涉及举证责任分配、赔偿项目计算等多重专业问题,建议在第一时间咨询劳动法专业律师,避免因程序错误或证据缺失丧失胜诉权。

上一信息:暂无

下一信息:劳务派遣公司被判赔15万